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清和_326 (第2/2页)
快捷的办公方式呈扇形向周边辐射。蓟州,辽东,开原,广宁,宣府,顺天八府,各司衙门,都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。 ??别人都在狂热的向前飞奔,汗水洒了一路,自己慢悠悠迈着八字步龟速前进,被落下一大截,饶是脸皮再厚也撑不住。 ??潜移默化之下,南京和北京官员的工作模式和节奏变得极为不同,进而造成了许多问题… ??北京的官员调到南京,报道之后开始工作,马上黑脸。明明半个时辰就能完成的事情,非要拖到一天,一天不行就两天,简直是浪费时间,浪费朝廷的金钱,更是浪费个人生命!此等风气万不能助长,挽起袖子,上疏,弹劾! ??南京的官员转调北京,同样不习惯,到衙门里上班,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,君子风度呢?士大夫的潇洒呢?统统不见。堂官和推官撸胳膊挽袖子,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,为的不是圣人之言,而是该向往来商队征收多少税额,明年春耕该种什么,边军到草原上“淘换”畜群的成果如何,诸如此类,简直是有辱斯文!弹劾,必须弹劾! ??南北两京的争吵,贯穿了整个永乐朝,也成为了大明官场上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。 ??作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,却鲜少被提及。毕竟,有赵纬和陈瑛的先例,言官们都有了一个共识,没事少惹兴宁伯,这位绝对是属不倒翁的,没有一拳砸穿钢板的本事,千万别自找没趣,撞破了脑袋,可没有救护车。 ??整个九月,孟清和一直在忙。 ??巩固了边防,派人乘船南下,加入郑和下东洋的船队,临近十月,仍是闲不下来。 ??在考察过大宁的儒学和周围里乡的私塾之后,孟清和上疏朝廷,请在大宁设立儒学和卫学。 ??训导和儒师都是现成,锦衣卫正在朝堂里过筛子,隔三差五就有倒霉蛋被发到边远地区支教戍边。尤其是近段时间,南来的队伍络绎不绝,大宁的人才绝对不缺。只要朝廷许可,孟清和有绝对的信心将儒学和卫学办好、依奏疏所写,学中除招收边民和边军子弟,还为归附的鞑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额。部落首领和军官子弟,通过考核,都可入学。考试不过,也能旁听。即便是不走科举武举,能学习汉字,读懂汉文,回到部落之后,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。 ??大明考核官员政绩,办学教化乡里,是极为重要的一项。 ??教化蛮夷,同样是帝王的功德。 ??孟清和在边卫办学,大兴教化的举动,契合了永乐帝心思。奏疏被很快批准,朝廷还派来了数名资深儒师,助孟清和办学。 ??这些人是自愿请缨投身边塞教育事业,博一个出身,还是迫于皇命,无奈之举,有待商榷。 ??不过,人既然来了,自然就甭想走了,对孟清和来说,人才总是不嫌多的。 ??实际上,孟清和计划中的办学,同永乐帝所想还是有些出入。但在事情未成之前,绝不能漏出半丝口风,除了沈瑄,连道衍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图。 ??毕竟,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,知道几百年后的历史,并在尝试加以改变。 ??朝廷派遣的教师团队尚未从京城出发,郑和率领的船队已从宁波,沿海图指引,驶往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,日本。 ??由于想搭乘顺风船的人员过多,船只的数量增加到近两百艘,人员数量接近三万人。 ??船帆扬起,郑和站在船头,表情坚毅,很是雄壮威武。 ??待船队驶出海港,破浪远行,威武的郑公公终于脸色一变,猛的扑向了船舷。 ??同他一样的,还有作为副使的王景弘。 ??吐完了,郑和坐到甲板上,漱口之后,取出瓷瓶,倒了一粒丸药送进嘴里,冲鼻的苦味,总算是缓解了胃里的翻江倒海。 ??只为了这瓶药,到太医院走上一遭,也算是值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