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35潜光为养羽翼成 (第1/2页)
岑竦把痛恨赵氏的郡吏名字暗暗记下,下午时,送去呈给了荀贞。 这些郡吏的年龄不一、籍贯不一,经历、出身和能力也不一。 有的已年过五旬,有的刚二十出头,有的曾在郡县里任过职,有的是初次出仕,有寒士,也有名族子弟,有纯粹的儒生,也有能写笺奏、或通律法,有一技之长的。 其中一人引起了荀贞的注意。 此人姓霍,名衡,邺县人,现为郡议曹诸生。 “邺县,姓霍,此人莫非是出自霍谞之族么?” 岑竦答道:“是,此、此人乃霍谞之族孙。” “你认得他么?” “议曹时有辩经之会,下吏去听过几次,与、与此人有过几面之交。” “他秉性如何?” “秉、秉性刚正,嫉恶如仇。” “你去叫功曹把郡吏的吏簿拿来。” 岑竦应命,很快把王淙叫了过来。 王淙奉上郡吏的吏簿。 荀贞翻到郡议曹这里,细看霍衡的简历。 看完霍衡的简历,荀贞颇觉惊喜,又微感奇怪。 他惊喜的是霍衡这个人在年轻时曾经出仕邺县县寺,在县决曹里当过吏员。决曹主法,要想在这个曹里为吏必须要知法才行。霍衡既然曾在邺县决曹里为吏,说明此人知法。荀贞正在为郡决曹掾的人选头疼,突然看到这么一个既痛恨赵氏,又知法的人,自然惊喜。 只是,让他微感奇怪的是,既然霍衡在邺县的县决曹里待过,为何到了郡府之后反被闲置议曹?莫非此中有何缘故?会不会是霍衡在县决曹为吏时判错过案子?又或犯过什么错误? 郡议曹在郡朝里的地位虽高,位在诸曹之右,但没甚实权,主要是一个备咨询、提建议的机构,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郡太守用来“储士养望”的,入此曹者多是知名郡中的儒生,换言之,也就是说这个曹里多是些除了学过儒家经典之外,并无什么特别所长的人。 霍衡身为霍谞的族孙,又知法,正常的安排应是把他放到郡决曹里边,至不济,也要安排到郡贼曹之类和“律法”有关的郡曹里去,不应该闲置在郡议曹里。 荀贞放下案卷,因问王淙:“霍衡昔年尝仕邺县,为县决曹吏,缘何入郡朝,却被置於议曹?” 王淙答道:“数月前,明公令诸县举荐贤人,诸县荐者众多,霍衡至时,郡府诸曹已满,无有空缺,故置於议曹。” “霍衡年岁几何?” “三十有二。” “他昔年在邺县为决曹吏时,风评如何?” “霍氏虽世传儒经,然霍谞曾为廷尉,其后其族中亦颇有知律法者,霍衡是其一。他为邺县决曹吏时,量刑用法,无有不当,风评甚佳。” “霍氏,郡姓也,霍谞,前朝名臣也。霍衡为霍谞族孙,通律法,方过而立,年富力强,正堪用之际,不可久置议曹。” 王淙心知荀贞这是要提拔霍衡了,心中想道:“早在府君行县前,霍衡就已被荐入郡朝,我记得当时连他一块儿是共有五人同到郡府,我把他们的名字报给过府君,府君那会儿没说什么,此时却怎么忽然想起霍衡了?”口中恭敬应道,“是。”问荀贞,“不知明公想将他改调何曹?” “决曹缺掾,我意以他守决曹掾,卿意如何?” 王淙一则不是出身郡中大姓,二则荀贞现在也已经掌控住了郡府,对荀贞的意见他没有反对的资格,虽然惊诧继栾固后,霍衡又一步登天,然脸上并无异色,恭声应诺,说道:“下吏这就去把霍衡召来。” “且慢。” “明公还有何吩咐?” “我适才翻看吏簿,见议曹有一名叫李昉的,……。”荀贞拿起吏簿,翻到李昉这一页,指着说道,“上边记写他是李暠之从孙?” “是。” “李暠,贪赃、残暴之吏,因己之过,祸及亡父,不忠不孝之徒,其族亲焉能玷我郡朝?可斥逐之。” “诺。” “何人举荐的他?” “他家当地的县令。” “传檄此令:‘选举不实’,本该论罪,今乃初犯,姑且免之,如再有二,严惩不贷。” 荀贞逐走大批的郡府吏员,使得现在的这些郡吏们对他敬畏有加,同样的道理,他逐走梁期令,也使得郡中诸县那些对他本怀二意的县令长们也一改前态,变得敬畏有加起来。此檄一到,这个“选举不实”的县令必然是汗出如浆,诚惶诚恐。 “诺。”王淙见荀贞意犹未尽,问道,“明公可还有吩咐?” “我闻郡仓曹里有一名叫王通的,时曹里有一名叫冯谦的,分别出自元城王氏、繁阳冯氏,还有户曹里有一名叫陈仪的,是渤海孝王妃母族的子弟?” “是。” “此三人既然是名族之后,可与霍衡一道召来,我当见之。” “诺。”王淙跪拜行礼,退身出堂。 魏郡邻近京畿,人文虽不及颍川、汝南、南阳等郡,但郡中的衣冠名族也有不少,元城王氏、繁阳冯氏、“渤海孝王妃”的母家陈氏,还有荀贞刚才提到的霍氏、李氏都是其中之一。 元城王氏是战国时齐王室的嫡裔,王莽即出自此族,写下了《论衡》这部不朽巨著的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