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60酸枣十万兵将散洛阳胜军气恐骄 (第2/2页)
闻之‘勿要正正之旗,勿击堂堂之阵’,又闻‘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’,明公所举所为者,才是正道啊。” 董卓哈哈大笑,左手放在肚上,右手摸着胡须,说道:“好!文和,等我灭了二袁,杀了荀、孙,砥定天下,一扫海内,成就伊、霍之功日,我一定不会忘了你的功劳。” 贾诩再又微微一笑,坐回席上,不再说话了。 边儿上的李儒说道:“明公,若如文和所言,刘景升到了荆州,必会与袁公路不和,如此,则荆州将陷入内斗,不足虑也,而冀州的韩文节与袁本初面和心不合,袁本初又值新败之后,也定然难以渡河出击,当此之际,明公何不先取荀、孙,为何还要等到灭了二袁后呢?” “二袁声名虽盛,在我眼里,不过两个京都公子罢了,不识兵略,未经军阵,哪里是我的对手?反倒是荀、孙两人,皆是久经沙场,部曲多悍,不容小觑啊。故而,我上次击鲁阳只派了五千精骑,为了牵制荀、孙,却反而足足派了万人啊。文优,不可大意,不可大意。” 如是在击袁绍、袁术前,董卓有可能会进击荀贞、孙坚的,但问题是,现在刚连败袁绍、袁术,使义军士气大落,於此之时,董卓却不是不愿冒着“兵败一局”的危险再去击颍川。万一“落败一局”,那费尽思量才取得的两场胜利之功岂不是就会前功尽弃,尽付东流? “那明公下边有何打算?” “等。” “等?” “等刘景升到荆州,等荆州内乱。等袁本初和韩冀州撕破脸皮,等冀州内乱。” “这要等到何时?” “我外有八关为固,内据洛阳坚城,酸枣联军即将四散,天时、地利皆在我手,等得久也好,不久也罢,都没关系。”董卓指着李儒,哈哈说道,“文优啊,我尚不急,你急什么?” 董卓真是心情不错,今天一天所见的笑脸比以前十天见得都多。 李儒说道:“明公,不是我急,我是担忧……。” “担忧什么?” 李儒欲言又止。” “说!” “是,明公,……我是担忧明公帐下的部曲将士啊。” “我帐下的部曲将士?此话怎讲?”说及部曲,这是命/根子,董卓收起了笑脸,狐疑地看着李儒,问道,“……无缘无故地提起这个,莫非你是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?” 李儒忙道:“这倒没有。” “那你是何意?” “而今天子已然迁至长安,洛阳百里无鸡犬,明公帐下将士久战之余,居此废墟之地,我恐他们会起思归之念。” 董卓听李儒原来是这个意思,松了口气,不以为然,说道:“我方连胜两场,士气正高,哪里来的思归之意?” 李儒不敢再多说,连声应道:“是,是,明公说的是。” 李儒的话提醒了贾诩。 贾诩说道:“明公,文优之言,不可不虑。” 董卓重视贾诩,见贾诩也这么说,便问道:“怎么讲?” “明公久在军中,定比我更知军事,击贼取胜,固是好事,可这好事有时却也会变成坏事啊。” “你是说?” “淮阴侯破釜沉舟,故士能死战,今连胜强敌,又如明公言,我有八关为固、坚城为守,而酸枣贼即将四散,我忧将士部曲会不会反因这些好消息而士气浮躁、军心散乱?” 李儒所谓的“将士思归”只是泛泛之言,贾诩却是从人心出发,有理有据。 董卓沉吟片刻,说道:“卿言甚是。”问贾诩,“那以卿之见,我现下该怎么做才行?” “鼓聚士气不外乎三个办法:一破敌,二严军纪,三以财货励之。” “方连两胜,破敌暂不可用。好,就依卿计,我这就下令,命三军严肃军纪,并分将士财货。” 虽听得董卓如此讲,可贾诩却知:说起“轻财重士”,董卓固是当之无愧,他从不可惜财货,对部曲将士一向大方,也正因此,才能把那一支原本是汉兵的部曲变成了他的“私兵”,才能使何进、何苗等的部曲心甘情愿依附,又才能使吕布这样的猛将甘愿背主相投,可如说及“严肃军纪”,却从来不是董卓部曲的长项。这后两条,恐怕也只有最后一条董卓可以做到。 念及此,贾诩不觉心道:“只靠财货利诱,终非长事。军纪如不能严肃,士气早晚会散。”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,军纪之扭转非一朝一夕之力,更关键的是,董卓以恩义、财货聚士,也压根就没想过“严肃军纪”。这么一来,只能寄希望於冀州、荆州,能早点出现内乱了。 否则,时日一久,恐怕会真如李儒所说,士骄思归,难以作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