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66 郭逊北上使幽州(下) (第4/6页)
非但没有贫困破败,反而比起往昔还更加热闹,原因很简单,这都是刘虞的功劳。 郭逊对此也是听说过一二的。 刘虞到任幽州以后,务存宽政,劝督农耕,发展农业之余,为了扩大财源,还在上谷郡开了一个胡市,与胡人进行交易,以收其利,幽州的渔阳郡产铁、产盐,同时,他又售卖盐、铁,组织商队,把盐铁或卖给胡人,或卖给冀州等邻州,获利甚丰,几年下来,却是把蓟县等他政令能行、可达之地搞得比以前还要丰足富饶,丰年的时候,一石谷才钱三十而已。 ——想在那董卓祸乱洛阳以后,莫说钱三十,便是金三十,当年在河南尹地界也是买不来一石谷的,贵如公卿,也不得不以杂草野菜充饥,即使现今的冀州地界,一石谷也远超三十钱的价格,冀州不提,徐州眼下也三十钱买不来一石谷,这个价钱,於今乱世中简直不可思议。 郭逊早前闻此言时,还不太相信,今日一见县外、城中情形,却是果然如此。 幽州州府在蓟县的南边,入城不远,就看到了州府的围墙。 郭逊不作踌躇,直奔州府而去。 往去州府的路上,郭逊听到身边路过的行人说话的口音并非都是幽州口音,分明还有青州、徐州、冀州等地人的口音。 郭逊不禁又想到一件听来的事情,黄巾起事,青、冀等州最受兵患,这些州的士人、百姓外出逃难者不计其数,其中北上幽州避难的,据说就有数十万口之众,刘虞那会儿已是幽州牧,他来者不拒,凡来投之民,他悉数收容,将之分到各郡安置,并分给他们田地耕种或者给他们找其他营生的行当,一应措置,可圈可点,安排地十分周到,到的后来,郭逊听闻,那些避难来冀的外州百姓,甚至都忘了他们是背井离乡的流民,居然就在幽州安居乐业起来了。 今闻蓟县城中行人口音,果然不乏青、冀、徐之音,看来此事也的确不假。 “明公叫我来幽州路上,顺便看一看公孙瓒和刘虞分别在幽州当地的民心人望,於今看来,公孙瓒远不如刘虞多矣!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吾从父建议明公与刘虞盟好,当真上策!” 郭逊一边这样想着,一边牵马行到了州府门外。 蓟县是刘虞的地盘,到了这里,不必再伪装商人的身份了,郭逊把坐骑的缰绳丢给随从,叫他们把马都拴在门前桓表下的拴马石上,那几辆牛车则都停靠到府墙边,吩咐他们在此等候,随之,他就去到门口,登阶而上,下揖作礼,递上袁绍的“谒”,与门吏说道:“吾乃袁冀州之使也,奉命求见刘幽州,劳烦足下,为我通报。” “谒”和“刺”都是自古以今,士人们於人际交往时,必须用到的介绍自己的工具,类如后世的名片,时下士人在彼此交往的时候,比之前汉、先秦,“刺”因为使用简便,更加流行,但郑重严肃的场合,还是要用“谒”。 门吏闻到郭逊此言,接住他递过来的那长约一尺二寸的名谒,见那谒的上部居中写了一个“谒见”字,右侧顶上格写道“车骑将军冀州刺史邟乡侯汝南袁绍再拜”云云。 ——传统的“谒”之格式是无有乡里籍贯的,但现今“刺”已经基本取代了“谒”,所以“谒”上面书写的内容实际上已经逐渐趋同於“刺”了。 那门吏看了,不敢怠慢,慌忙说到:“君请到侧塾稍等,下吏这就入内为君通报。” 郭逊便到门边的侧塾等候。 那门吏不久出来,到侧塾中,与郭逊说道:“烦请君再等一会儿,我家明公现正於我州府诸君商谈要事,等谈完后,便请君相见。” 郭逊点了点头,遂安坐等待。 州府,堂中。 刘虞正冲着他州府中的一干大吏大发雷霆:“公孙伯圭着实是太不像话,自他败於界桥,复败於龙凑之后,他竟似丧心病狂,是愈加残害我幽州百姓了!纵兵掠民,抢夺民粮,以充其军食,又大肆招揽轻侠、恶少年之流,以广其众!尤其涿郡,受害最重! “涿郡郡府屡次上书与我,告他的状,可我几次去书邀请他公孙伯圭来州府,欲当面告诫之,他却都不肯来,每次都找乱七八糟的借口来拒绝我;我改去檄训令,命他把涿郡的兵马调去别地,或者最起码严肃一下他的军纪,他又违我节制,不肯遵从!真是岂有此理! “这也就罢了,吾以德服人,姑且可以忍让,却今海内乱战,冀州袁本初、徐州荀贞之、豫州孙伯符、南阳袁公路、襄阳刘景升等互相争战不休,我幽州如想保太平,就必须要安